假測評 真帶貨?
3月21日,中消協在《“第三方測評”對消費者權益影響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披露了十大典型案例,披露了部分測評博主視頻中存在的問題。記者發現,目前涉事視頻多數已被下架,行業中存在的“以商養測”、虛假宣傳以及缺乏測評標準等問題正在逐一浮出水面。業內人士指出,第三方測評有需求,但在具體測評實施上缺乏相關制度保障,這讓合規的第三方測評在經營上也遭遇困境,未來行業應強調知情和透明。
測評市場為何火熱
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一大批“測評”平臺和博主也應運而生。根據《報告》,截至2022年11月14日,主流互聯網平臺中帶有“測評”標簽的賬號總量共有15117個。按測評賬號粉絲量計,粉絲量大于1萬的共有7308個,占比為48.3%。
“第三方測評”為何火熱?在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看來,數字經濟時代,社會治理的數字化越來越成為時尚,食品安全、消費安全越來越需要“第三方測評”,“第三方測評”也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的力量,有利于加強社會監督。
“政府、行業協會、媒體矩陣、‘第三方測評’、消費者等形成一個共同治理的體系。其中‘第三方測評’更具有客觀、公平的特點,受到社會重視,因此,近些年也就自然而然地發展起來?!焙闈f。
“第三方測評”的公共性特點也填補了官方測評資源的不足。北京國際商貿中心研究基地首席專家、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賴陽對記者表示,現在消費者希望得到更多有關商品的質量、使用感等方面的最新信息,比如哪個耳機音質更好、哪個品牌奶茶更好喝,商品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官方的權威機構往往只會做重點領域重點商品的評測,消費者的需求無法滿足,同時申請官方檢測資質門檻較高,因此出現了大量對消費者有很大影響的“第三方測評”。
幾十元就有人搶著寫好評
那么原本應更公正的“第三方測評”,為什么涉嫌虛假宣傳呢?多名營銷人員透露了其中的奧秘。
張先生是某品牌的“種草負責人”,日常工作是維護不同互聯網平臺上的“種草達人”——如果品牌推出新品或新服務,就邀請“種草達人”體驗并撰寫“種草筆記”。他說,品牌的“種草達人”中有個人也有小公司,“我會不定期地向他們提供產品或服務,請他們撰寫測評體驗。我們不會強制要求對方‘好評’,但產品和服務都是贈送的,所以大部分‘測評’都比較正面?!?/p>
他承認,工作中所說的“維護”就是引導“種草達人”給出正向評價,所以除了產品,也會提供禮品和獎勵。一篇點贊多、主題正向的“種草筆記”,獎金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獎金幾十元也是有人搶著寫好評的,因為有些‘種草達人’是流水作業,熟悉高流量‘筆記’的套路,包括怎么拍照、介紹、設置關鍵詞,幾分鐘就能完成一條,一天多條乃至幾十條。積少成多,收入很可觀?!?/p>
張先生說,自己所在的品牌比較小,一個人就能負責好幾個平臺的“種草達人”;對一些大品牌而言,不同平臺的“種草”“測評”都有專人負責,有的還交給第三方廣告公司運營,“不夸張地說,‘第三方測評’是個不小的產業?!?/p>
包小姐是某廣告公司的工作人員,她承認“第三方測評”良莠不齊,“我們有不同的合作伙伴,有個人,也有機構,粉絲量和平均點贊量各不相同,側重測評的產品或服務不一樣,由品牌自行選擇。當然,收費也不一樣?!?/p>
面對“測評的結果是否客觀”的提問,包小姐坦承,“我們不會關注測評者到底有沒有使用產品或服務,只要最后發布的內容看上去是個人體驗就行。再說,大部分測評不都是個人主觀體驗嗎?”
她說,測評本身分“橫評”“縱評”“直評”等,其中“橫評”指橫向比較不同品牌的同類產品,“縱評”往往是同品牌不同產品或某產品迭代的測評,“直評”是對某個產品進行深度測評。他們及廣告主都會對測評方式提出要求,但不干涉測評過程,對“第三方測評”的考核主要以點贊量、熱度等居多,“不排除測評方弄虛作假,但只要廣告主不提異議,我們通常也不追究?!?/p>
監管有待完善
實際上,“第三方測評”暴露出的諸多問題,不僅侵犯了消費者權益,更是有觸犯法律紅線的可能,行業的相關監管亟待完善。北京云嘉律師事務所律師趙占領指出,“如果經營者通過虛假測評方式進行宣傳或在測評活動中故意抹黑其他產品,則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相關規定;如果測評實為廣告,但沒有標明廣告,內容中存在虛假宣傳,則均屬于違規行為?!?/p>
有從業者指出,之所以出現“測評亂象”,一方面是因為目前“第三方測評”機構沒有準入門檻,缺乏統一的行業規范;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各方對“第三方測評”的行為性質認識不盡一致,影響了對其的監管成效。2021年11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布了《互聯網廣告管理辦法(公開征求意見稿)》,其中明確,通過互聯網媒介,以經驗分享、消費測評等形式,或者附加購物鏈接的其他形式推銷商品服務的,應當顯著標明“廣告”。這說明監管部門有意將消費測評納入互聯網廣告予以治理,這對于明確消費測評行為性質具有積極意義。
“‘第三方測評’是對傳統檢驗檢測模式的有益補充,理應成為消費者決策的有益參考。期待監管部門通過廣泛市場調研,盡快明確‘第三方測評’性質和主體責任,為規范‘第三方測評’市場提供明確法律支撐,增強監管的科學性、有效性,切實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鄙鲜鰪臉I者表示。
此外,消費者也需提高對測評作品的鑒別力,拒絕“只評不測”。如選擇法人主體、粉絲量和點贊量高、評論區正向評價的測評賬號。善用搜索引擎、同類比較的方法,瀏覽多個測評作品進行二次驗證。留意測評方法,拒絕“只評不測”的主觀推斷。 (綜 合)
消費日報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 凡本網注明“來源:消費日報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消費日報網。如轉載,須注明“來源:消費日報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 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消費日報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消費日報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消費日報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措施。
4. 消費日報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5. 基于技術和不可預見的原因而導致的服務中斷,或者因用戶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損失,消費日報網不負責任。
6.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
7. 聯系郵箱:xfrbw218@163.com  電話:010-67637706